去年6月,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对广东省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环保督察“回头看”。广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反馈意见,全力以赴推进督察整改工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分别牵头督办茅洲河和练江污染整治,并签发广东省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2018年第1号令,全面动员部署攻坚劣Ⅴ类水体国考断面专项行动。省人大常委会发布《关于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的决定》。省财政一揽子安排683亿元专项资金支持2018年~2020年污染防治攻坚重点任务。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奋力攻坚,通过一个个整改任务的“销号”落实,加快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交办的6077件案件,已办结6053件,办结率99.6%。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5月,广东省71个国考断面中水质总体保持稳定,部分有所改善,其中劣Ⅴ类水体断面减少3个,实现历史突破;2019年1月~4月全省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7.0%,较2018年同期上升5.6个百分点,创近年历史最好水平。
广州 压实河长责任治水 黑臭水体整治成示范
5月6日,广州市河长办公布了新一期的全市河长履职情况,黄埔区、增城区、番禺区的3名村居级河长因存在应付式打卡式虚假巡河、“四个查清”工作不到位等问题被点名批评。
广州市以全面压实河长制为抓手,落实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全面深入推进黑臭水体治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39条河流实现不黑不臭,入选了国家黑臭水体整治示范城市。
广州市出台了被称为最严格河长责任制的《关于强化河长责任打赢黑臭水体剿灭战的意见》其中规定,把治水考核结果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治水得力的区、镇街级河长,可提拔重用并继续担任河长;对不合格河长要及时调整。要求“保持各级河长队伍稳定。全市各级河长在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前原则上不得调整,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任务完成后,仍需保持稳定一段时间。” 今年以来,市、区两级河长办共计对142名在水环境治理中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的工作人员作出了问责处理。
广州市第2号总河长令还创新性地提出,在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河长基础上,设置九大流域河长,由市委常委及市四套班子成员担任流域河长。“山河林田海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而江河往往又是跨不同行政区域的,流域河长则更有利于不同行政区域的协调与配合,这种系统治理思维也是治水进入攻坚阶段的有力武器。”广州市河长制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
《广州市总河长令第3号文》进一步提出,依托全市19660个标准基础网格,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盲区的治水网络体系,推行网格化治水。
广州市实施开门治水理念,努力发动群众力量参与。全市各区、各街道已聘用民间河长近900名,各具特色的民间河长、民间小河长、河道警长等不断涌现,织就了治水的“天罗地网”。广州市还在全省率先推出了“互联网+河长制”的治理水污染模式。“只要关注‘广州治水投诉’公众号,就可以给身边的水污染曝光,而且还有奖励。”天河区居民陈长春这样说。
此外,广州市还着力优化排水管理体制机制。为推进“厂、网、河”一体化管理,2018年成立市排水公司,累计接收管网约10013公里,巡查管网设施3.79万公里,清疏管道1187公里,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公共排水设施一体化管理。
深圳 决战水污染治理 断面达标基础改善
清晨7时,深圳湾(河)潮位正缓缓上升,数只黑脸琵鹭在岸边滩涂觅食。当地居民说,在深圳河入海口,水鸟嬉戏的美景很常见。
深圳市将2019年定为“水污染治理决战年”,制定发布了深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2019年第1号令,启动了全面攻坚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专项行动,计划投入500亿元用于攻坚国考省考断面水质达标和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为茅洲河共和村、深圳河口两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的第一责任人,带头攻坚,统筹、协调流域水环境治理。
深圳湾水环境的改善,离不开汇入其中的深圳河水质的改善。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月1日~3月18日,深圳河河口断面氨氮、总磷浓度均值分别为1.72毫克/升和0.30毫克/升,持续达到地表水Ⅴ类标准。此外,国家采测分离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月和2月,深圳河口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氨氮和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80.5%、55.0%,水质得到极大改善。
深圳市在茅洲河实行“大兵团作战、全流域治理”,超常规推进治水工作。中电建等大型央企作为施工单位,投入人力1.5万人、装置4100多台,施工作业面1250个,2018年新建成污水管网560公里。监测数据显示,2019年1月~5月,茅洲河共和村国考断面氨氮、总磷浓度分别为3.98毫克/升和0.58毫克/升,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1.3%和53.8%,水质保持快速改善势头。
来源:中国环境报、广东生态环境